我的毕趣阁

字:
关灯 护眼
笔趣阁 > 回到明朝当太后 > 107、匆匆那年

107、匆匆那年(第2/3页)

    如果使用百v度A*PP或者U*C/Q.Q浏览器不显示内容or乱码,请关闭广告屏蔽功能or畅读模式,或者安-全模式(今日*头条须关闭安-全模式)

好,自然可以升职,又不是说要把他们一辈子放在王府。”</p>

    周贵妃等人自然是感激涕零的:居然把翰林官派来辅导儿子,这情义,真的是够了!要知道,当年郕王府的属官,连举人都不是!</p>

    汪舜华把四个长史和两位亲王叫到文华殿来,叮嘱四位长史一定要尽心尽力;又对沂王和德王说:“这四位先生都是名满天下的大儒,是天下读书人的榜样,你们要好好尊重他们,好好跟他们读书。”</p>

    只有汪舜华自己知道,派刘定之去,从私心说,是报当年踩偶像之仇;从公心说,是为了磋磨他的锐气,毕竟上次在西苑,她见识到了这人的才华,确实是难得的奇才;万安则是因为印象太深,喜欢小黄书的万岁阁老,这种人留在朝廷那是败坏风气,尤其不能让他带坏儿子;刘吉也挺有名的,刘棉花嘛,脸皮厚,禁得起弹劾;钱溥是吏部推荐的,主要是脾气太臭,性子太刻薄,大家都不喜欢。</p>

    沂王兄弟跟着四位长史开始读书了。</p>

    那里戒备森严,又有汪太后的严令,暂时可以放心了。</p>

    沂王等出阁读书了,荣王自然也应该出阁读书,他已经九岁了。</p>

    但汪舜华没让他移居十王府,而是移居清宁宫。怎么说都是自己的儿子,感情还是要联络的。</p>

    荣王没有移居宫外,也就没有配备属官,只是跟着翰林院的学者们读书。亲王的读书堂在太和门右厢,讲官选部曹或进士改授翰林官充任。</p>

    汪舜华批复了亲王出阁读书的礼仪规范;接着,以于谦的推荐,命保定侯梁珤充总兵官,镇守陕西。他天资平恕,多次率兵,未尝妄杀一人。子弟从征,以功授官,辄辞不受,人以为贤。</p>

    韩王徵钋奏叔祖襄陵王冲炑天性至孝。奏疏写的洋洋洒洒,但汪舜华看上去简直是胡闹,割股、尝便之类的都出来了,但是没办法,这是以孝治国的大明朝,她要是敢骂一通,估计明天整个朝廷都要抗议了,于是同意奖谕。</p>

    广西叛乱要镇压,直隶太平府等地旱灾也要赈济。</p>

    只是汪舜华沉吟着:每到荒年,是农民最难捱的年份,可却是官绅地主们狂欢的时刻。他们不仅可以坐地起价高价贩卖粮食,而且仗着自己有减免田赋的特权,大斗进小斗出,大肆兼并土地。</p>

    这种情况,必须得到遏制!</p>

    襄陵王冲炑奏请封有儿子的妾为夫人,又说儿子们的冠帽与普通官员的没啥区别,要求更改制度。</p>

    刚刚才表彰了,不能马上打脸,但还是下诏大骂:“襄陵王不安分循礼,欲乱祖宗之制,姑念孝行可嘉,赐敕切责。”</p>

    第二天接到唐王府鲁山郡主上书说房子坏了,不能修理。</p>

    怎么,朝廷不给钱,你连房子都住不了了吗?自己出钱修!</p>

    知道你们都当我脾气好,可以蹬鼻子上脸,那你可大错特错了!</p>

    冬至节到了,太皇太后和汪舜华带着皇帝前往奉先殿接受朝贺,回宫免了命妇朝贺。</p>

    十二月初一,派于谦前往省郊祀牲。</p>

    次日,接到边报:达贼入庄浪,镇守都指挥使魏荣向驻守在附近的金镛求援,金镛遣指挥宋杰带兵前往。刚到就遇到了敌人,交战不利,魏荣竟按兵不接应。</p>

    友军有难不动如山,简直岂有此理!</p>

    马上抓起来问罪,另外派遣将领前往镇守。</p>

    胡濙又奏报:“按照惯例,国子监官生在监十年,允许赐历事出身。请求选择其中擅长书法的,不限年月浅深,送到部里来抄书,日满选用。”</p>

    祭酒陈询说:“官生在监的,有很多擅长书法,乞求通选。”</p>

    汪舜华没有同意:“选人用人,乃国之大事,一定不能马虎,必须人岗相适,方能任用。又不是一辈子抄书,怎么能说书法好就行!”</p>

    腊八节到了,赐文武百官宴。只是汪舜华在宫里吃着腊八粥,免不得想到了去年的场景,叹了口气,又接着批阅奏疏。</p>

    陆续接到了各衙门递上来的情况汇报,汪舜华仔细研究。</p>

    不能不承认,明朝精英们的文笔真是没话说,她努力五十年也赶不上;平时那些奏疏上的批阅,多亏内阁的票拟,当然如果不中意,还可以把意思告诉他们,再次票拟,否则以她自己的本事,是怎么也凑不齐那些四言八句的。</p>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内容有问题?点击>>>邮件反馈
热门推荐
修罗武神 万相之王 十方武圣 火热的年代 大奉打更人 轮回乐园